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

轉貼: 期待看到自己做老人 - 卓韻芝


轉貼: 期待看到自己做老人 - 卓韻芝


We require a lots of wrong answers that we're stuck with for life. ── Andy Rooney


一位署名 MHARRIS1920 的老人, 對着鏡頭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,

把片段一條又一條放上 YouTube。06 年 9 月 27 日,

他把第一條片放上網, 同年 10 月 14 日, 他的太太向網民宣布, 丈夫剛剛過身了。

他本名為 M.Harris Martin, 生於 1920 年, 為美國退伍軍人,

他對世人毫無保留地訴說二次大戰時期親身經歷的往事;

馬田先生每次用短短數分鐘, 在生前個多星期裏, 留下自己在世八十六年來的人生閱歷,

 坐在書架前合上雙手, 憶述時不油不火, 鬚髮灰白, 活像小說中的智者, 酷極了。

此事惹起了好些迴響, 有些老人把自己的當兵故事上載互聯網,

有些年輕人發起行動拍下身邊長者訴說的往事, 在他死後, 不少人向他致敬,

 向其家人致深切慰問...... 不過, 那已是他人的事了; 活着時好好生存, 才是自己的事。


我的婆婆是長洲人, 他的父親是戒鴉片煙戒死的, 妹妹是肚子生蟲生死的。

中日戰爭的後期, 她只是一名小女孩。某次與她於長洲散步,

順便給她機會向街坊得得戚戚地展示「我孫女頭先請我飲茶」。

步至某山頭, 她突然指着不遠處的一塊平地說 :「日本仔就喺呢度打靶」。

婆婆比較幸運, 相比起許多戰時人民, 已不算捱過餓了。她記得媽媽被派替日本人煮飯,

和平後二人合力偷回一個鑊鏟, 有些日本人戰敗發瘋, 在街上吃泥, 有些屍體被吊在榕樹上;

 那棵樹, 到今天, 仍在那裏。


我希望這不影響你遊歷長洲時的心情, 請多到訪, 長洲真是一個好地方。

原居民都友善, 我從小就不時洲遊, 在張保仔洞發現過檸檬茶盒, 在海灘暗戀過救生員,

在士多買過膠飛機, 在太婆的家吃過 literally「手指咁粗」的魚翅 (還是兒時我的手指幼?),

 信我, 長洲沒有鬼的, 也沒有很多鬼佬。


如果我老了, 我會把這些小故事告訴兒孫, 然後說得誇張一點, 「昆」自己個孫,

睇佢哋聽到凸晒眼, 一樂也。




霍英東先生離世了, 祥嫂與家人和好了, 沈殿霞病卧在床了......

我一直在想 : 自己將會成為一個怎樣的老人呢?


鎖定自己希望成為甚麼類型的老人, 比起買樓和生仔, 實為更清晰實在的人生目標。

不是幻想自己到最後有多少家財, 又或幾多個孫兒, 反是細想自 己想成為甚麼形象的人。

你可以向着「我要做霍英東」的目標進發, 但得先搞清楚,

  他最強的不是家財富裕 (我真懷疑世上有多少人實際知道他有幾多家產),

而是如報紙頭條題給他的四字語 : 一生無憾。


其中一個模範目標人物, 是美國 CBS 電視台《六十分鐘時事雜誌》

的其中一位節目主持 Andy Rooney。10 月初, 他剛推出了著作《Out Of My Mind》,

老早預訂, 惜至截稿前仍未到手。我從醫院回家休養後, 只想做一件事 ── 看他的新書。


他是一位極度麻煩的老人, 老是在節目中諷刺他如何討厭廣告、

現在的牛奶的味道如何被搞得鬼五馬六、布殊有多沒用、讀者的來信有多無聊、

餐廳的椅子 有多不舒服、新科技有多滑稽、公司的桌面有多凌亂、自己又有多懶。

他風趣幽默, 具學識智慧, 嚴肅之時卻莊重得使人尊敬。他有自己一套理論,

你不需與他爭辯, 因為他反正不會改的了, 就像倪匡先生到現在還在吃肥膩東西。

把倪匡先生的哈哈哈哈四聲大笑收起, 轉為陰陰笑 / 似笑非笑, 就是 Andy Rooney 了。

如果林海峰經歷過戰爭, 他再老一點, 再有學識一點, 也會是 Andy Rooney 了

(林不是沒有學識, 但 Andy Rooney 真是極有學養)。他的每一部著作也值得閱讀,

 除了小部份作品外, 全是散文結集 (《My War》為長篇傳記 ──

我從沒想過寫戰爭也可以寫得如此風趣), 用字淺白、坦白直接、刻薄陰質、性格巨星。


另一樣值得學習的是, 他不拒絕接收新事物, 他對世界充滿好奇,

真真實實地在過生活 ── 否則, 你根本不會走到超級市場,

研究現今的牛奶有幾多個款式吧 ── 對於一個老人來說, 這是極難做到的。

有位朋友於《六十分鐘時事雜誌》當專題剪片員, 他說 Andy Rooney 咪前咪後,

都是同一個人, 惜他的太太逝世了,「他深愛太太, 可能也捱不到多久了」。

轉個頭, 老先生收拾心情, 繼續尖酸幽默; 甚麼是化? 這就是化了。


老人有其智慧, 就算他是偏執狂。以下是他在作品《Not That You Asked…》

中所寫的某部份序言節錄, 原文為英語, 全文合共 100 點。

他一邊罵, 一邊在表現自己有多熱愛生命。

多數人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。相反, 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找尋證據證明自己是有多對。

我們應該運用邏輯, 比對不同意見, 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正確; 但 人是不會時常如此的。

其實人生中是需要許多自己相信的錯誤答案, 去支持自己前行的。

我在 23 歲之後就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想法了。

我的腦袋告訴我這些想法是錯, 但我的心卻不這樣認為 :

‧我不接受人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實, 暗地裏, 我認為有其他出路。
‧忠心是好的, 縱然不太值得你忠心。
‧美國人推銷東西已經擅長過製造東西。
‧一個人認同我, 我就是感到尷尬。
‧多數詩篇都很作狀。
‧許多人沒有權利擁有想法, 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。
‧人傾向問上司的決定, 而非做個對的決定。
‧如果我是黑人, 我會激進地找尋平等, 做一個憤怒的白人;
    作為一個白人, 我認為黑人不如把這些事忘掉。
‧如果我是女人, 我會是一個憤怒的女人; 男人很滿意女人不滿她們不滿足。
‧任何把主角置於艱難處境的電影 / 小說, 我都沒興趣。
    我不需人提醒生活有多艱難, 我老早知道了。
‧人們常說「你的心境就是你的歲數」。這不是真的, 只是老人在逗自己罷了。
    你的歲數就是你的歲數。
‧我花了生命中的五十年去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, 之後花了十年去躲避認得我的
    陌生人。
‧我會是一個很壞的修女。物慾給我快感, 雖然所有勸言都說快樂與此無關。
‧所有說「你明不明白我的意思?」的人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。你明不明白我的
    意思?
‧每天要睡六、七小時實在太差了。人類應該發明睡得快一點的方法。
‧在思考過後, 每逢我肯定自己是對的, 通常結果我都是錯。


我們會做對的事, 多數又會做錯事, 但可能找尋對錯並不是最終目的;

做自己相信的事, 可能就已足夠。

自殺當然錯, 因為這就等於沒有機會慢慢證明自己是對 (或者錯) 的了。

錯也是可以的。人生不就是需要許多我們相信的錯誤答案, 去支持自己前行的嗎?

你要珍惜生命, 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人, 找機會向街坊得得戚戚地展示

「我孫女頭先請我飲茶」, 告訴他們你認為甚麼是對, 無論他們是否認同你。

我很幸運, 當天的事件中, 我是目擊者而非死者, blessed to be a witness。

很期待看看自己會是一個怎樣的老人, 你最好也是。

沒有留言: